詳細內容
發佈: 27 八月 2013
聖母雪地殿教堂 (葡文:Igreja de Nossa Senhora da Guia),是位於澳門東望洋山山頂上的小教堂。聖母雪地殿教堂位於東望洋炮台的東望洋燈塔旁邊,是東望洋山有三大名勝古蹟之一。在1992年,更被澳門的社團評為澳門八景之一。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聖母雪地殿教堂主色為白色,帶著黃色的線條點綴,具17世紀葡萄牙修院的建築風格。教堂主堂呈長方形,長為16米,寬4.7米。為承托筒拱結構的屋頂,兩側的牆身厚大且有扶壁。教堂屋頂鋪設紅瓦,屋脊高7米多,檐口高4.8米。在主祭壇右側,設有一間祭衣房;教堂外面的樓梯,可到達上層的唱詩台。
聖母雪地殿教堂的天花呈拱形,牆身繪有聖經故事和人物的彩色壁畫。祭衣房的壁畫線條秀麗活潑,揉合了中國的繪畫技法和西方色彩,中西方的文化與藝術和諧地融匯一起。壁畫繪有:聖母瑪利亞、帕多瓦或里斯本的聖安多尼、獅子、雙頭鷹與牡丹等圖案,極具藝術價值與觀賞性。
聖母雪地殿教堂約建於1622年。當年正值荷蘭人入侵澳門,據說聖母曾步出小教堂外張開自己的斗篷來抵擋敵軍的槍砲攻擊。現今的教堂則建於1637年。聖母雪地殿教堂供有雪地聖母( Nossa Senhorada Guia)和護衛航海的聖人若翰洗者的聖像與畫像。
澳葡政府於1996年對教堂進行內部保護和修復工程時,發現了壁畫遺跡。經過考證後,發現壁畫是中西文化和藝術的大融匯,在華南地區屬罕見之藝術作品。文化局局長何麗鑽指出,政府嚴格以「保護壁畫原有藝術的完整性和真實性」的原則對其進行修復,通過深入的歷史研究,對各層「泥灰水」和顏料進行實驗室分析,並且對使用的材料和色素進行了多項可行性研究與實踐,最後使埋沒在塵土之中的壁畫圖案和人物形象重光。1998年起,專家開始壁畫的修復工作,一筆一筆地上色修補,將壁畫原貌重現。於2001年7月24日,澳門文化局為聖母雪地殿教堂的祭衣房舉行修復重光典禮。
{cmp_start idkey=6305[url=http%3A%2F%2Fwww.yoliving.com%2Findex.php%2Ftw%2F11-hertiage%2F157-%E8%81%96%E6%AF%8D%E9%9B%AA%E5%9C%B0%E6%AE%BF%E6%95%99%E5%A0%82][title=%E8%81%96%E6%AF%8D%E9%9B%AA%E5%9C%B0%E6%AE%BF%E6%95%99%E5%A0%82+][desc=%E8%81%96%E6%AF%8D%E9%9B%AA%E5%9C%B0%E6%AE%BF%E6%95%99%E5%A0%82+%28%E8%91%A1%E6%96%87%3AIgreja+de+Nossa+Senhora+da+Guia%29%EF%BC%8C%E6%98%AF%E4%BD%8D%E6%96%BC%E6%BE%B3%E9%96%80%E6%9D%B1%E6%9C%9B%E6%B4%8B%E5%B1%B1%E5%B1%B1%E9%A0%82%E4%B8%8A%E7%9A%84%E5%B0%8F%E6%95%99%E5%A0%82%E3%80%82%E8%81%96%E6%AF%8D%E9%9B%AA%E5%9C%B0%E6%AE%BF%E6%95%99%E5%A0%82%E4%BD%8D%E6%96%BC%E6%9D%B1%E6%9C%9B%E6%B4%8B%E7%82%AE%E5%8F%B0%E7%9A%84%E6%9D%B1%E6%9C%9B%E6%B4%8B%E7%87%88%E5%A1%94%E6%97%81%E9%82%8A%EF%BC%8C%E6%98%AF%E6%9D%B1%E6%9C%9B%E6%B4%8B%E5%B1%B1%E6%9C%89%E4%B8%89%E5%A4%A7%E5%90%8D%E5%8B%9D%E5%8F%A4%E8%B9%9F%E4%B9%8B%E4%B8%80]}
聖母雪地殿教堂 (葡文:Igreja de Nossa Senhora da Guia),是位於澳門東望洋山山頂上的小教堂。聖母雪地殿教堂位於東望洋炮台的東望洋燈塔旁邊,是東望洋山有三大名勝古蹟之一。在1992年,更被澳門的社團評為澳門八景之一。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聖母雪地殿教堂主色為白色,帶著黃色的線條點綴,具17世紀葡萄牙修院的建築風格。教堂主堂呈長方形,長為16米,寬4.7米。為承托筒拱結構的屋頂,兩側的牆身厚大且有扶壁。教堂屋頂鋪設紅瓦,屋脊高7米多,檐口高4.8米。在主祭壇右側,設有一間祭衣房;教堂外面的樓梯,可到達上層的唱詩台。
聖母雪地殿教堂的天花呈拱形,牆身繪有聖經故事和人物的彩色壁畫。祭衣房的壁畫線條秀麗活潑,揉合了中國的繪畫技法和西方色彩,中西方的文化與藝術和諧地融匯一起。壁畫繪有:聖母瑪利亞、帕多瓦或里斯本的聖安多尼、獅子、雙頭鷹與牡丹等圖案,極具藝術價值與觀賞性。
聖母雪地殿教堂約建於1622年。當年正值荷蘭人入侵澳門,據說聖母曾步出小教堂外張開自己的斗篷來抵擋敵軍的槍砲攻擊。現今的教堂則建於1637年。聖母雪地殿教堂供有雪地聖母( Nossa Senhorada Guia)和護衛航海的聖人若翰洗者的聖像與畫像。
澳葡政府於1996年對教堂進行內部保護和修復工程時,發現了壁畫遺跡。經過考證後,發現壁畫是中西文化和藝術的大融匯,在華南地區屬罕見之藝術作品。文化局局長何麗鑽指出,政府嚴格以「保護壁畫原有藝術的完整性和真實性」的原則對其進行修復,通過深入的歷史研究,對各層「泥灰水」和顏料進行實驗室分析,並且對使用的材料和色素進行了多項可行性研究與實踐,最後使埋沒在塵土之中的壁畫圖案和人物形象重光。1998年起,專家開始壁畫的修復工作,一筆一筆地上色修補,將壁畫原貌重現。於2001年7月24日,澳門文化局為聖母雪地殿教堂的祭衣房舉行修復重光典禮。
在聖母雪地殿入口處有一神秘墓碑,沒有留下姓名,所葬者不詳,數百年來任由進入教堂之人踐踏,墓碑上謹用古葡萄牙文寫著: "這個遺體不應受到如此榮耀之待遇---1687年"。
奇怪,我心裡不禁產生很多疑問,這遺體究竟是誰? 是誰又能有此榮譽特別葬於此? 而他生平又做了什麼事令埋葬他的人對他有如此深仇大恨而留下如此憤慨之詞? 這神祕的墓碑引發我有如此種種聯想。
走出教堂,在院落的左側,一個不顯眼的架上,我們看到了一個青銅大鍾,殘舊、破裂的外型似乎有一段歷史,細看鍾上的銘文:"此鍾1707年為聖母教堂而造"。原來在兩三百年前,每逢正點,他用他洪亮的聲音為全澳的居民報時。
他鎮守著這個山頭還有另一個工作,就是以長短不同的鍾聲通報遠方船隻的來向,有如一個用聲音傳達的『烽火台』。
JavaScript must be enabled in order for you to use Google Maps. However, it seems JavaScript is either disabled or not supported by your browser. To view Google Maps, enable JavaScript by changing your browser options, and then try a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