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長假快到,開始又有很多朋友問我這週去澳門,有什麼好介紹? 近日澳門遊旅局終於在黃金周之前推出了四條官方旅遊路線適合不同人士選擇。包括歷史足跡、綠色文創、中葡交匯、藝文探索四大主題。
以下引用旅遊局的介紹:
歷史足跡之旅
預計遊覽時間步: 約100分鐘 (每個景點預計停留5-10分鐘)
遊覽路線:南灣大馬路 → 郵政總局 → 民政總署大樓 → 議事亭前地 → 玫瑰堂 → 三街會館 → 典當業展示館 → 同善堂歷史檔案陳列館 → 上架行會館 → 爐石塘巷 → 福隆新街 → 清平戲院 → 白眼塘 → 內港 → 鴉片屋 → 柯邦迪前地(司打口)
此路線主要覆蓋“新馬路”一帶,“新馬路”的正式名稱是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澳門市民稱它為“新馬路”,是市區的主要街道,連接南灣大馬路和內港。新馬路長不足一英里,但處處可見中葡居民共同生活的痕跡。
新馬路的起點由葡式碎石仔鋪設成圖案的路面開始,左邊是中國銀行分行,右邊是大西洋銀行總行[1]。毗連大西洋銀行總行的是一幢中國沿海地區典型的商住兩用樓房(黃褐色牆體,粉飾浮雕,圍有深色鐵欄杆的陽台),緊接著的是一條通往大堂(主教座堂)的石階梯。
接著往前,便是郵政總局,每隔一段時間從郵政總局的鐘樓內會傳出不同的悅耳鐘聲;在郵政總局的前右方為民政總署大樓。正對民政總署大樓便是議事亭前地,其地面用黑白色碎石鋪設而成,並砌成波浪形圖案。毗鄰議事亭前地為仁慈堂,大樓二樓為仁慈堂博物館,展品以宗教物品及仁慈堂文物為主。
可在位於仁慈堂對面旅遊局轄下旅客詢問處索取有關澳門旅遊的資料,並逛一下附近的商店。板樟堂巷有多間食肆及葡式咖啡屋、甜點店可供選擇。再往前行便到達玫瑰堂,旁邊是米糙巷,沿路有營地街市市政綜合大樓,地下及一、二層為街市,第三層為熟食小店,這裡也可尋找到不少澳門特式美食。
往前走是三街會館,為早期澳門華人商家的議事場所。從營地大街左轉通往新馬路繼續向前行,右邊可看到一幢原為當舖的建築物,現已改建為典當業展示館。從新馬路右邊轉入庇山耶街,右邊為同善堂歷史檔案陳列館,再往前行是上架行會館[2]。
返回新馬路後,左轉進入爐石塘巷及進入福隆新街[3]也有不少遠近馳名的中式酒樓;如想品嚐地道小食,附近的粥品店、煲仔飯及甜品店等大受本地市民及遊客青睞。
從福隆新街直走到清平街轉左,可找到位於清平直街 23號的清平戲院 [4](已停止營業)。繼續往前行,穿過蓬萊新巷走到白眼塘橫街,為昔日內港北灣的一個避風塘,因沿岸激起的白沫而命名。沿著白眼塘橫街一直走到盡頭,然後轉左到火船頭街,沿路有不少舊式海味店,售賣鹹魚、花膠、蠔豉等,遊人可選購作送禮或自用;再往前走右手邊便是內港碼頭,繼續向前走可看見一座黃色的建築物,這裏原是鴉片屋,但現今已成為同善堂第二診所。在旁就是柯邦迪前地[5](又稱司打口),現在是內港的一個休憩廣場。
[1] 大西洋銀行於1902年在澳門成立,是葡萄牙的海外銀行,大西洋銀行總行於1926年起建於現址,最後一次修建於1997年,將一個典雅的新式結構融合於原有舊大樓的古老外牆而建成。
[2] 會館創建於1840年,是澳門最早建立之工會會址。
[3] 昔日著名的煙花之地,現已恢復百年前的外觀,建築的正面和百葉窗均為紅色。
[4] 清平戲院約於1875年開幕,其寓意娛樂清平,故取名為清平戲院,它曾是澳門唯一的粵劇舞台,也是歷史最悠久的戲院之一。
[5] 以澳門總督柯邦迪而命名的,曾經是水域,是專屬政府的水口,運往中澳的鴉片商船,停泊在南灣拆箱後,並轉由小艇運至司打口上岸。